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浏览文章
设院大讲堂——刘静《器与礼的互动——先秦陶礼器的造物之美》
时间:2022/10/22 16:00:06 点击: 作者: 来源:

设计学作为我校博士点授权学科,历来重视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讲话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此,设计艺术学院决定推出“设计论坛”系列学术活动,活动将主要以讲座、论坛等形式为主,在完善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学术讲座的基础上,邀请校内外设计艺术界的教育精英、企业界的成功设计师以及跨界专家等进行理论研究以及设计创作经验分享。系列活动以增加设计领域教师、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为己任;以打造新时代有更大影响力、更高学术高度的设计学为目标。

2022年10月21日下午2点30分,,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学博士刘静在研究生艺术实验大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器与礼的互动——先秦陶礼器的造物之美》的讲座,讲座由设计学院院长邹晓松主持。

讲座中刘静老师以先秦陶礼器的发展轨迹为脉络,分别介绍了史前时期、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文化背景及陶礼器的造物设计。

刘静老师着重强调了史前时期陶礼器的独特地位。她认为史前时期礼的萌芽与发展,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基本脉络,是能开启早期陶礼器造物之门的钥匙。史前时期的文明体系中,巫术、宴饮、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可以见到陶礼器的身影。陶礼器以其“有意味的形式”描绘着史前先民的心灵世界,映射出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

刘静老师分享了其在山东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地考察拍摄的陶礼器照片,并对史前时期的陶鬶进行了详细解读。陶鬶产生之初是属于日常之器物,本着“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造物原则,在造型、工艺方面都以实用为本。随着社会等级的分化,礼制文化的发展,陶鬶在向“礼仪化”转变的过程中,器以藏礼的文化表征推动了实用器物的发展。陶鬶的使用功能不断弱化,审美性、礼仪性的特征更加明显,造物体系的内涵和外延随之丰富。

陶鬶造型发展演变过程图

海岱地区陶鬶 摄于山东博物馆

刘静老师对夏代陶礼器一些特殊纹饰进行了阐述,认为装饰母题的视觉形象在不同陶礼器上反复出现是对文化的一种强调。象征性的纹饰符号往往具有双重语意,即物象本身的意义和它隐喻的观念意义。这些超现实的纹饰意象不仅是夏人生活的某种精神支撑,也是他们造物设计的源泉和动力。

夏代陶礼器的装饰母题

易县燕下都九女台部分陶礼器组合

刘静老师对商代“白陶为尊”,西周“重食”的陶礼器组合、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与秩序失范进行了解读。最后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时,她认为先秦时期陶器伴随着礼制的起源、发展、鼎盛与衰退,并且与礼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礼规定了陶器在礼仪中运用的相关制度,并由此推动制陶业的发展,而透过礼仪中的陶器可以窥见礼的发展变化。陶器是促使礼制起源、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媒介。器与礼的互动引发了古人关于道器关系的哲思。

主讲人简介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学博士,一直从事陶礼器的相关研究。主持《器以藏礼—先秦时期江西陶礼器造物设计研究》、《江西早期陶礼器的造物设计研究》、《因器以知礼——先秦时期江西陶礼器的文化价值及设计转化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在《江西社会科学》、《中国陶瓷》等发表了《先秦时期陶器与礼制文化的互动》、《原始社会陶礼器的造物设计——以海岱地区陶鬶为例》、《器奉仪礼——夏代陶礼器的造型与装饰特征》等多篇主题性研究。

凝 聚   共 生   创 新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2022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地址: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