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汉学习考察的时候,车窗外不时飘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标语。
身居九省通衢之要冲,从湖北省到武汉市,都深知“做大中心、做强核心”之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现代以来,围绕做大做强武汉,湖北努力了100多年。晚清,张之洞首提“大武汉”理念,督办京汉铁路,打造武汉重工业,推动武汉在20世纪初一度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形成了“大武汉”与“大上海”交相辉映之势,以至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这样写道:“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区位使然,武汉一度失去了像沿海那样第一轮的开放开发机会。然而,逆水行舟、逆势而行,从2011年开始,武汉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为感召,开启了新时期的复兴之路。
学习考察行程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大武汉发展的强健势头。
定位、规划气魄大。以省会之尊,在省内混个“老大”不是什么难事,但仅仅立足省内、与兄弟们去扒拉个仨瓜俩枣,身份再尊贵、实力再雄厚的省会,“乾坤”也就那么大。大武汉是“不甘”或者“不屑”于只当省内“老大”的。站在武汉城市规划展示馆,能直观地感受到武汉的志存高远。且不论其“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中三角主动谋划的登高望远,单看其城市生态控制线、生态隔离带建设,不管是规划之前瞻、深远,还是执行之果敢、坚定,都体现了武汉争锋世界、担当未来的雄心壮志。
产业规模大。“老大”要靠实力说话,做大做强产业,“核心”的脊梁硬骨才能雄起挺立,“龙头”的拉动效应才能有效发挥。纵观武汉的产业发展,走的是先大后强的路子。武汉光谷,从一开始就以概念为先发,响了名号、占了码头,以科技为引领,形成了产业集聚,最后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其光谷生物城以3万科研人员、大型实验室的庞大创新力量,加上第三方的运营实力,短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冲击千亿元规模的爆发之势。
大江、大城,大目标、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武汉之大,是地理空间之大、发展手笔之大,更是思想之大、境界之大、格局之大,站得高、看得远、不短视,自立自强、自主自信,体现出的是干事创业的大气派。
纲举才能目张。回望我省,从提出“打造核心增长极”,到“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到“四个强起来”清晰要求,再到“成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排头兵,成为拉动全省发展的火车头”的殷切期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是省委矢志不渝的坚定目标。因为,南昌不仅是南昌的南昌,更是江西的南昌,是江西协调推动全省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江西面向区域竞争的重要力量。做强了南昌“核心”,才能形成“龙头”效应,带动全省各地发展百舸争流,推动江西更好地对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融入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合作。
做强南昌核心,要跳出南昌看南昌,跳出江西看南昌。在资源大配置、要素大流通的发展格局下,筑不了墙、积不了粮,偏安一隅、关起门来做“老大”,是过不上好日子,也壮大不起来的。只有以开放的视野,站在全球、全国、区域的大格局里去审视南昌、发展南昌,南昌才能获得勃发生机。最近,南昌已显露出一系列这样睨视天下的气魄。无论是赣江灯光秀的打造,还是九龙湖新城的建设;无论是LED产业的推进,还是航空城的做强,都显示出了南昌站前列、立潮头的新气派,让我们看到了做强的雄心。
南昌核心,说到底是干出来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双核发展”概念,推动昌九一体化,南昌有些干部一度嘀咕:双核发展,难道不要核心增长极了。且不论这些同志没有深刻理解省委推进昌九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做强南昌、做强核心的战略意图,单就心态而论,这种嘀咕就充满了等靠要的思维:单核是独生子,各种资源可独享、尽享,而双核则有人来分一杯羹。无疑,这种思维是要不得的。
靠政策扶持,已是旧常态了。新常态下,政策给不了,给了也扶不起。中央推动自贸区建设,给的不再是优惠政策,而是干事创业的平台,通过改革与实干,创造出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新经验。做强核心,唯有切实让干部作风强起来,强化实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才能推动各项改革创新,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跃上新台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纵观中部省份竞争之势,南昌已落后于武汉、长沙、合肥。诚然,南昌发展纵横的空间不大、腹地不深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南昌做强路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国务院已经批复了南昌大都市区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这个建设规划,抚州市辖区、丰(城)樟(树)高(安)、东乡县等经济重镇都将纳入南昌大都市区建设。在这个顶层设计之下,在昌九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实干苦干为保障,南昌跨越式发展将渐入佳境,南昌的“核聚变效应”终会爆发。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江西日报评论员